冷卻塔的發展歷史和散熱原理
合肥冷卻塔的發展歷史
合肥冷卻塔廣泛的應用于國民經濟的許多部門,如電力、石油、化工、鋼鐵、輕紡和大廈等。目前所應用的冷卻塔有170多米高的大型自然通風冷卻塔,也有冷卻幾噸水的小型玻璃鋼冷卻塔。
利用水來冷卻其它熱質已經很早了。早在1912年,世界上第壹個簡單的自然通風冷卻塔,在荷蘭的一個礦上建成使用。在二次世界大戰中,美國沒有受到戰爭破壞,工業得到得天獨厚的發展,冷卻塔也相應地發展起來。美國當時所用的冷卻塔,都是采用機械通風的。
由于工業不斷發展,水資源日益緊張,干是干式冷卻塔也相應地發展起來。
合肥冷卻塔的散熱原理
合肥冷卻塔的散熱原理可理解為:高溫的循環水進入冷卻塔,在 “熱交換器” ——填料處與外界來的冷空氣發生水氣熱交換(主要為蒸發散熱和接觸散熱,輻射散熱可忽略),把水中的熱量傳輸給空氣,從而使高溫的循環水降溫以達到冷卻散熱的目的。其中填料的作用是擴大水氣熱交換面積、延緩水氣熱交換時間,使蒸發作用達到非常好的效果。從而使循環水溫度下降接近環境空氣的濕球溫度,產生降溫功能。用這種冷卻方式的稱為濕式冷卻塔(簡稱濕塔)。濕塔的熱交換效率高,水被冷卻的極限溫度為空氣的濕球溫度。但是,水因蒸發而造成損耗;蒸發又使循環的冷卻水含鹽度增加,為了穩定水質,必須排掉一部分含鹽度較高的水;風吹也會造成水的損失。這些水的虧損必須有足夠的新水持續補充,因此,濕塔需要有補給水的水源。
在缺水地區,補充水在困難的情況下,只能采用干式冷卻塔(簡稱干塔或空冷塔)。干塔中空氣與水的熱交換,是通過由金屬管組成的散熱器表面傳熱,將管內的水的熱量傳輸給散熱外流動的空氣。干塔的熱交換效率比濕塔低,冷卻的極限溫度為空氣的干球溫度。
上一條: 冷卻塔的分類有哪些
下一條: 循環水系統冷卻塔節能技改簡介